我国碳酸钙产业发展的格局分析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碳酸钙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基础无机化学品,但其应用却涉及塑料、橡胶、电缆、造纸、涂料、胶黏剂、饲料、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成本低廉。“十一五”期间,我国碳酸钙粉体消费量年均增长12%,目前年消费量达1600万吨。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最令人称道的是:该行业发展十分稳健,无论是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是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的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抑或是去年至今国家紧缩银根与打压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似乎对这个行业都无多大影响。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稳定的行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格局也在悄然变化,高、低端产品需求萎缩,中端产品消费量迅猛增长,碳酸钙粉体行业的“橄榄球”特征越来越明显。如何进一步提高纳米级碳酸钙等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避免中端产品的竞争压力,是业内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价格稳定中端产品需求激增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钙镁分会原秘书长刘祝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一五”期间,包括化肥、农药、塑料原料、橡胶、油墨、甲醇等化学品,价格均出现过较大波动,有的甚至多次上演“过山车”行情,比如草甘膦一度从2万元(吨价,下同)疯狂上涨至最高12万元,而后又急挫至最低1.8万元。甲醇价格最高时曾冲破4300元,最低时不足1600元,唯独碳酸钙粉体价格岿然不动。以主流中端产品为例,目前长江以南出厂价约750~800元,长江以北至黄河以南地区出厂价700元左右,黄河以北地区普遍在550~650元之间。与2006年同期相比,涨幅未超过150元。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2006年至今,中端碳酸钙粉体的价格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刘祝增的话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中得到证实。
河北井陉县华北碳酸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奥红告诉记者,目前河北一带1500目(粒径10微米)以上的碳酸钙粉体售价在550~650元不等,这一价格与2008年时没有变化,较2006年同期上涨约100元,涨幅20%,年均仅上涨4%。他同时告诉记者,虽然产品价格没有明显上涨,企业的规模却扩张很快。目前,华北公司拥有30万吨/年碳酸钙粉体生产能力,是“十五”末的3倍。
“虽然价格不高,吨产品利润也只有80~100元,但产品销售十分顺畅,资金周转快。加之规模的扩大,企业实际盈利能力较此前明显增强。”刘奥红说。
“目前公司所有生产线均满负荷生产,下游需求旺盛,企业库存合理,日子过得还可以。”广西桂林金山化工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李馥兵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他向记者介绍,目前是碳酸钙粉体的传统消费淡季,所以销售情况没有2~10月火爆,价格也有所回落。但企业总共只有相当于一周的产量库存,大中客户依然维持着正常合同订单。
“虽然产品出厂价仅750元。这一价格水平与去年同期持平,比2008年同期上涨了50元,比2006年同期上涨了150元,涨幅较小。但由于我们产能由此前的10万吨/年扩至30万吨/年,且全年基本满负荷生产。因此,企业效益总体平稳向好。”李馥兵说。
记者了解到,金山化工公司的产品正是刘祝增所说的中端产品,其碳酸钙绝大部分可通过800~1250目网筛,粒径约12~18微米。这种粉体粒径适中,表面易活化处理,加工成本界于普通粉体和纳米粉体之间,广泛用于塑料编织袋、塑料薄膜、塑料管型材以及造纸、轮胎、橡胶制品等领域。由于这些领域均属较大的工业类子行业,规模都比较大,且制品中添加的碳酸钙粉体比例较高(比如塑料制品中最多可添加50%碳酸钙粉体),因而对碳酸钙粉体的绝对需求量较大。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钙镁分会的统计显示:在轮胎、橡胶、涂料、塑料加工等行业快速发展带动下,“十一五”期间,我国800~1500目(粒径10~18微米)碳酸钙粉体需求量年均增长100万吨以上。目前,这种中端产品年消费量已达1200万吨,占碳酸钙粉体年产量的75%。
泡沫破灭纳米级粉体成“鸡肋”
如果说低端粗钙粉市场的萎缩,缘于下游用户对产质量要求提高的倒逼。那么,有碳酸钙粉体“贵族”之称的纳米级碳酸钙目前的尴尬与困局,则是行业过分炒作、产能扩张过快,造成泡沫破灭的结果。
纳米级碳酸钙在最初上市时,“纳米”概念被热炒,价格一度飙升至近万元。“从2006年时的9000元降至目前的不足3000元,谁也没有想到纳米级碳酸钙会遭遇滑铁卢。”山东盛大科技集团的销售总监去年以来眉头始终没有舒展过。因为市场消费量始终上不去,公司50万吨/年的纳米级碳酸钙产能根本无法释放,原计划2015年打造全球百万吨级纳米级碳酸钙基地的愿景目标,现在看来遥遥无期。曾经给盛大公司带来光环与荣耀的纳米级碳酸钙,而今恰似一块“鸡肋”,成了该公司的一块心病。
2005年,由于建成3万吨/年“超重力”法纳米级碳酸钙生产线,并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山东盛大科技集团在业内名声鹊起。2006年,该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世界领先的“膜分散微结构纳米级碳酸钙生产技术”,更引起了全球瞩目。同年10月20日,盛大集团投资9亿元建设的陕西咸阳海泽纳米材料公司10万吨/年纳米级碳酸钙产品正式下线,经检测,其产品平均粒径达36纳米,是真正的碳米碳酸钙粉体。在当日举行的投产庆典和媒体吹风会上,盛大集团同时启动了其投资3.2亿元的6万吨/年纳米级碳酸钙二期建设项目。并宣布2007年5月二期项目建成后将启动三期项目,到2015年,完成90亿元投资,将咸阳打造成全球首个100万吨/年纳米级碳酸钙生产基地。山东盛大公司在纳米级碳酸钙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帮助其“盛大科技”股票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价格一路走牛。
记者统计发现,除盛大外,当时计划或已经开工建设的纳米级碳酸钙粉体项目,还有新疆哈蜜2万吨/年、黑龙江长白泉源木业公司1万吨/年、河北平泉立华水泥公司8万吨/年、安徽巢东水泥股份公司10万吨/年,以及广东恩平、广东嘉维、山西华纳、蒙西高新、河南科力纳米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新改扩项目,规划总产能超过150万吨。如果这些项目全部实施,加上当时已经拥有的30万吨/年产能,那么,到2010年,我国纳米级碳酸钙产能将达180万吨。许多项目在其可研报告中也预计:“十二五”我国纳米级碳酸钙需求量年均将增长20%~25%,到2010年,全国纳米钙需求量将达130万~140万吨。
“实际上,目前全国纳米级碳酸钙年消费量不足23万吨,扣除每年进口的15万吨纳米级碳酸钙,国产纳米级碳酸钙不足10万吨。”刘祝增说。
据他介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3个:
一是纳米级碳酸钙价格居高不下影响了其推广应用。“十一五”前期,国内市场纳米钙最高曾上万元,而后随着产能的扩大,价格逐步回落至3000元以下。但与800~1500目的中端产品相比,仍然高出1000~2000元,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
二是纳米钙应用的关键技术尚未攻克。粉体粒径越小,表面活性越强,越容易静电团聚。由于碳酸钙是无机盐,本来与有机的塑料、橡胶、颜料等就不容易均匀混合,若遇微粒团聚,甚至被树脂、橡胶、颜料、纸浆等包裹,则在制品上会出现无数碳酸钙“麻点”,不仅严重影响制品外观和质量,还可能形成安全隐患。目前,如何破解微粒团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也是影响国内外纳米粉体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
三是假冒产品盛行,扰乱了纳米级碳酸钙市场秩序,也损害了纳米级碳酸钙的名声。虽然我国纳米级碳酸钙产能号称已经超过150万吨,但产品真正达到纳米级标准的,目前不过山东盛大、山西兰华华明纳米材料公司、北京市化工建材有限公司、上海华明科技公司、广东嘉维化工公司,合计产能不过17万吨。其余大多数企业,其产品根本达不到纳米级的产品要求(一般仅为1500~5000目,即10~3微米)。而且为了减少成本,这些企业所谓的“纳米级碳酸钙”,也不全是10~3微米的超细粉体,而是在800~1500目(18~10微米)产品中掺混一定比例的微米细粉,售价一下从800元左右提高到2000多元。但纳米粉体主要用于高精密电路板、高级化妆品、高级油漆、高级纸张以及有特殊要求的电缆等领域,这些领域对粉体的质量,尤其纯度和微粒直径的要求十分严格。大量较大颗粒碳酸钙的掺入,势必影响这些产品的质量,遭受用户报怨,导致用户对国产真正纳米级碳酸钙产生质疑,甚至减少采购与应用,国内企业好不容易打拼的市场,就这样供手让给了国外品牌。
刘祝增还向记者透露:由于受到洋品牌的冲击和国内市场“李鬼”的搅局,国内纳米级碳酸钙企业的日子目前普遍不好过。相当一部分纳米级碳酸钙生产企业,已经开始改产800~1500目的中端产品。
要求提高低端产品需求萎缩
与中端产品产销两旺、需求持续大幅增长形成显明对比的是:“十一五”以来,粒径较大的低端碳酸钙粉体消费量呈大幅萎缩态势 李馥兵告诉记者:2008年以前,他们公司的主打产品是400~600目(粒径25~38微米)的碳酸钙粉体。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下游塑料、橡胶、涂料、电缆等用户忽然变得很“挑剔”,纷纷要求企业提供更小粒径的钙粉。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金山公司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分别建成2条重质钙粉生产线和4条轻质钙粉生产线,所产钙粉最小粒径可达10微米以下,大于18微米的钙粉不超过10%。这样,根据有关标准和用户需求,可掺混成800目、900目、1000目、1250目等6种规格型号的产品,满足了用户需求。在上新设备的时候,公司曾保留了2条粗钙粉生产线,但由于很少有客户需要粗钙粉,这两条生产线现在已经彻底拆除了。
“就我个人了解,目前广西地区低于800目的粗钙粉生产企业,因订单稀少大部分已经停产放假了。”李馥兵说。
刘奥红也向记者证实:河北井陉县原有50多家粗钙粉生产企业,所产钙粉大多为400~600目,有的甚至只有300目(粒径50微米)。但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大部分钙粉企业上马了新的生产线。目前仍在生产600目以下钙粉的企业不足10家,且规模均在1万吨/年以下。这些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差,设备开开停停,全部亏损。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钙镁分会的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碳酸钙总产量980万吨。其中200(75微米)~325目(46微米)的产品占50%,325~1000目(10微米)的占35%,1000目以上的占15%。2010年,我国共生产碳酸钙粉体1520万吨。其中,800目以下的粗钙粉400万吨,800~1500目的钙粉1100万吨,1500目以上的超细粉体产量20万吨。分别占当年钙粉总产量的26.32%、72.37%和3.85%。
而据刘祝增介绍,今年全国钙粉产销量将达1600余万吨,同比增长5.26%。其中,800目以下的粗钙粉产销量将被压缩至360万吨,800~1500目的钙粉产销量将增至1220万吨,1500目以上的超细粉体产量将微增至22万吨,与去年相比,普通粗钙粉比重将下降3.8个百分点,中端产品比重将提升3.88个百分点,超细粉体比重将下降2.48个百分点。
分析800目以下粗钙粉市场份额持续萎缩的原由,刘祝增表示:一方面缘于下游用户要求提高。碳酸钙粉体下游主要消费领域如塑料加工、轮胎橡胶、造纸、涂料等行业,“十一五”中后期均出现较明显的产能过剩,步入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由于竞争激烈,商家为了得到用户信赖,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只有在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上下功健康发展行业专家多方支招
刘祝增认为,碳酸钙粉体两端萎缩,中间扩张的消费格局,有其合理性,也符合大多数行业与市场的发展规律。表明我国碳酸钙行业已经走过了低端产品一统天下的初级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成果。尤其低端产品市场的大幅萎缩,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产品竞争力和行业节能减排。但纳米级高端产品市场得而复失,着实令人痛心。他呼吁国家尽快出台更加细致明确的纳米粉体质量与检验标准,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或者实施纳米级碳酸钙企业考核公示制度,清除害群之马,重塑纳米级碳酸钙的“贵族”形象,让好货卖上好价钱,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同时,刘祝增建议:目前我国大型节能机械研磨机制造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国产设备不仅能生产出纳米级碳酸钙粉体,而且设备配套齐全、检维修与运行费用低,能实现规模化连续生产。与化学法相比,物理研磨法碳酸钙生产技术不仅电耗少,无二氧化碳排放(不用煤炭煅烧),而且工艺简单,生产成本较低。过去因为设备技术达不到规模化生产超细粉体的要求,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了,行业就应广泛推广这些技术。别的不说,化学法生产1吨轻钙粉,约耗电110千瓦时、耗无烟煤150千克,排放700千克二氧化碳。而同样规模的物理研磨法,每生产1吨碳酸钙粉体,仅耗电80千瓦时,无二氧化碳排放。按目前各地工业用电0.5元/千瓦时,无烟煤到厂价1600元计算,物理法较化学法节约成本255元。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提高,尤其碳税的征收,物理法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虽然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国物理法重钙产量已经提升至800万吨,与化学法轻钙产量相当。但从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考虑,重钙比重还应进一步提高至70%以上。”刘祝增说。
北京化工大学国家超重力研究中心副主任邵磊、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改性专委会秘书长刘英俊则认为:开发功能性产品是纳米级碳酸钙摆脱市场萎缩的有效途径,纳米级碳酸钙应用技术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其开发难度要比纳米级碳酸钙生产技术大得多。微粒团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人们既要求粒子尽可能小,又要求粒子自由能小,不发生团聚。这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国内外科学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矛盾,但始终未有实质性突破。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不同用户开发特色产品这显得十分重要。因为碳酸钙的应用领域包括橡胶、塑料、油墨、造纸、涂料等不同领域,这些领域的产品本身性能差异很大,与碳酸钙的相容性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碳酸钙与这些物质的混容方法、添加比例、添加步骤不尽相同。只有根据不同用户,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的碳酸钙,尤其纳米级碳酸钙的应用技术,才能有的放矢,获得成功,促进纳米钙的推广应用,改变目前高端市场持续萎缩的局面。
山西兰花华明纳米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建民认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克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对行业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他说,我国石灰石分布广且储量丰富,加之碳酸钙粉体行业本身准入门槛低,很容易导致乱批乱上项目和重复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产品只要被市场认可并获得热卖,各地就会蜂拥而上,使这种产品产能迅速扩大直至过剩,价格急速下跌。纳米级碳酸钙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政府部门应统一规划,不断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和项目的安全环保要求,为真正有技术、有实力、有责任的企业创造公平宽松的生存、发展与竞争氛围。只有骨干企业成长壮大了,行业集中度提高了,这个行业才会得到真正意义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为重要的填料,碳酸钙粉体不仅能改善塑料、橡胶、涂料等制品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大幅降低制品的生产成本。以塑料制品为例,目前PVC价格约7000元,聚乙烯、聚丙烯价格均超过10000元,而大多数钙粉的价格不到1000元。这意味着,塑料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钙粉添加量每增加10%,吨产品成本就可减少600~900元。但如果钙粉粒径太大,在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的加工过程中,就可能出现粉体结晶现象,影响塑料、橡胶、涂料等制品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一度靠价格低廉赢得市场的普通粗钙粉,逐渐被冷落。
目前,除了建筑地板砖、普通涂料、塑料脱鞋、大型塑料托盘等少数领域仍在使用普通粗钙粉外,塑料管材、塑料型材、塑料薄膜、轮胎、中高档涂料、造纸、电缆等领域,已基本不再使用普通粗钙粉。随着消费者对产品性能、舒适美观度要求的提高,粗钙粉的市场份额还将继续萎缩。
另一方面缘于钙粉生产企业求生存的需要。普通粗钙粉生产企业所采用的设备与工艺,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生产和设计的,有的甚至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设备。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这些设备庞大笨重、能耗高、噪音大、生产率低下,且自动化程度低、员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随着电价、环保费用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这类设备的生产成本大幅攀升。而其生产的粗钙粉,又属于低端产品只能就近低价销售。“两头受挤”的粗钙粉生产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长久发展,纷纷改用先进技术设备,生产中高档产品,导致粗钙粉的产销量和消费量连年大幅下降。
健康发展行业专家多方支招
刘祝增认为,碳酸钙粉体两端萎缩,中间扩张的消费格局,有其合理性,也符合大多数行业与市场的发展规律。表明我国碳酸钙行业已经走过了低端产品一统天下的初级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成果。尤其低端产品市场的大幅萎缩,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产品竞争力和行业节能减排。但纳米级高端产品市场得而复失,着实令人痛心。他呼吁国家尽快出台更加细致明确的纳米粉体质量与检验标准,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或者实施纳米级碳酸钙企业考核公示制度,清除害群之马,重塑纳米级碳酸钙的“贵族”形象,让好货卖上好价钱,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同时,刘祝增建议:目前我国大型节能机械研磨机制造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国产设备不仅能生产出纳米级碳酸钙粉体,而且设备配套齐全、检维修与运行费用低,能实现规模化连续生产。与化学法相比,物理研磨法碳酸钙生产技术不仅电耗少,无二氧化碳排放(不用煤炭煅烧),而且工艺简单,生产成本较低。过去因为设备技术达不到规模化生产超细粉体的要求,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了,行业就应广泛推广这些技术。别的不说,化学法生产1吨轻钙粉,约耗电110千瓦时、耗无烟煤150千克,排放700千克二氧化碳。而同样规模的物理研磨法,每生产1吨碳酸钙粉体,仅耗电80千瓦时,无二氧化碳排放。按目前各地工业用电0.5元/千瓦时,无烟煤到厂价1600元计算,物理法较化学法节约成本255元。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提高,尤其碳税的征收,物理法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虽然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国物理法重钙产量已经提升至800万吨,与化学法轻钙产量相当。但从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考虑,重钙比重还应进一步提高至70%以上。”刘祝增说。
北京化工大学国家超重力研究中心副主任邵磊、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改性专委会秘书长刘英俊则认为:开发功能性产品是纳米级碳酸钙摆脱市场萎缩的有效途径,纳米级碳酸钙应用技术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其开发难度要比纳米级碳酸钙生产技术大得多。微粒团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人们既要求粒子尽可能小,又要求粒子自由能小,不发生团聚。这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国内外科学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矛盾,但始终未有实质性突破。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不同用户开发特色产品这显得十分重要。因为碳酸钙的应用领域包括橡胶、塑料、油墨、造纸、涂料等不同领域,这些领域的产品本身性能差异很大,与碳酸钙的相容性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碳酸钙与这些物质的混容方法、添加比例、添加步骤不尽相同。只有根据不同用户,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的碳酸钙,尤其纳米级碳酸钙的应用技术,才能有的放矢,获得成功,促进纳米钙的推广应用,改变目前高端市场持续萎缩的局面。
山西兰花华明纳米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建民认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克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对行业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他说,我国石灰石分布广且储量丰富,加之碳酸钙粉体行业本身准入门槛低,很容易导致乱批乱上项目和重复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产品只要被市场认可并获得热卖,各地就会蜂拥而上,使这种产品产能迅速扩大直至过剩,价格急速下跌。纳米级碳酸钙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政府部门应统一规划,不断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和项目的安全环保要求,为真正有技术、有实力、有责任的企业创造公平宽松的生存、发展与竞争氛围。只有骨干企业成长壮大了,行业集中度提高了,这个行业才会得到真正意义的健康可持续发展。